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江澤林陜西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汽車貸款率利最低銀行各家銀行房貸利率比較2016實踐作為西部內陸省份的陜西省,近年來把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富民強省”的重要引擎,帶動經濟社會“拐彎超車”。2012年,全省生產總值實現14451億元,增長12.9%,在全國排名連續升班進位,從5年前的第21位上升到去年的第16位。同時,民生獲得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陜西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優勢——三線企業為陜西奠定瞭雄厚的工業基礎陜西工業化的佈局得益於建國初期大規模的工業佈局和三線企業建設的安排。“一五”期間國傢在18個省份安排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24個在陜西(西安有17個),占當時全國建設項目的15.3%。三線建設期間,陜西累計完成建設投資126.6億元,建成大中型項目400多個。由於當時出於國傢安全考慮,三線企業建設相對比較分散,涉及關中和陜南山區的48個縣,但這些散落在陜西各個地方的國傢重點建設項目,為陜西工業化與城鎮化奠定瞭基礎。到201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2369.1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4516.4億元,工業總體規模位居西部第3位、全國第17位。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有色冶金、食品醫藥四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10127.3億元,占全省的90.9%,工業化發展為全省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瞭堅實基礎和強力支撐。——科技教育資源優勢對城鎮化支撐作用明顯陜西擁有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據統計,2010年,全省普通高校達到78所,各類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130.4萬人,每10萬人口中有在校大學生3209人,居全國第四位、西部第一位。“十一五”期間,全省共承擔國傢科技重大專項101個,“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和“973”計劃首席科學傢項目24個,省級各類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754個、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有1248個。科教優勢將成為陜西未來城鎮化發展到更高階段的潛在動力。西安、寶雞、楊凌三個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園步入發展快車道,渭南、咸陽、榆林高新區成功升級為國傢級高新區,全省形成瞭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42%。實踐證明,科教資源優勢對人才、產業集聚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在城鎮化的中後期這種作用將更加明顯。——農業為穩定農村、支撐城鎮化發展顯示出力量2011年全省糧食總產1195萬噸,是歷史上第三個高產年。果業五年新增面積423萬畝,總產量1420萬噸,成為全國水果生產第一大省。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220.9億元,占全省GDP的9.8%(一二三產業的比重是9.8∶55.2∶35)。農業一方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發展為第二、三產業提供瞭更多的工業原料和更大的市場,為城鎮化發展提供瞭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全省目前農村勞動力生產效率還比較低,勞動力在第一產業中的比重占到41%,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將會從農村解放出大量勞動力,為加快城鎮化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為陜西城鎮化發展彰顯特色陜西是歷史文化資源十分富集的省份,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十三個王朝曾在此建都,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的革命文化、獨特的民俗文化將為城鎮化建設與發展提供寶貴資源。全省有6座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3個國傢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國傢級歷史文化名村、1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又具備關中、陜南、陜北不同地域特征,使陜西省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更有條件突出城市特色,做足文化文章。制約陜西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因素——縣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需要加強陜西省與其他發達省份相比,主要落後在縣域經濟。從自身發展看,目前仍有不少縣沒有形成支柱產業,經濟總量位居前列的縣多數靠資源產業支撐,縣域經濟對群眾增收的帶動作用也不夠。2010年全省縣均生產總值63.19億元,僅相當於東部地區2009年縣均水平的45.8%,比中部地區少瞭7.51億元。西部百強縣的數量,四川22個,內蒙古18個,雲南12個,都多於陜西。同時,由於縣域經濟不強,其人口聚集能力也較弱。全省80個縣城中,目前隻有神木、靖邊人口超過20萬;10萬-20萬人口的隻有13個,占16.3%;5萬-10萬人口的26個,占31.3%;5萬人口以下的39個,占48.7%。在建制鎮中,人口不到1萬的有652個,占總數的80.7%,建制鎮平均人口規模為5097人,隻有全國平均水平6237人的81.7%。全省接近68.8%的縣城面積不足10平方公裡,76%的建制鎮面積小於1平方公裡。縣域城鎮分佈不均衡,全省有1192萬縣域城鎮人口,關中652萬,占54.7%;陜北308萬,占25.8%;陜南232萬,占19.5%。城鎮人口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3個縣級市均在關中地區。——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第三產業是城鎮化的後續動力。在城鎮化的初中級階段,工業化帶來的是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數目的增多,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第三產業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第三產業促進的是城市設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城鎮化在“質”上的提高。據統計,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546.5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688.93億元。2006年-2010年三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6%,年均拉動經濟增長4.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逐步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柱產業,對穩定和促進全省經濟的發展做出瞭重要貢獻。但是,從三大區域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發展不均衡,關中的三次產業比例為10.1∶49.0∶40.8,陜北的三次產業比例為6.9∶79.5∶13.6,陜南的三次產業比例為25.8∶36.8∶37.4,陜北三產比重最小。從發展態勢來看,全省第三產業仍以批發、零售和交通運輸、倉儲、郵政等傳統服務業為主,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相對滯後。——農民收入水平低,對城鎮化的推動力不強“十一五”期間,全省農民收入雖然呈現快速增長之勢,但由於基數過低,就收入絕對量來講,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依然持續拉大,由2005年的1203元拉大到2010年的1814元。與周邊省份相比,全省農民收入水平低於四川982元、寧夏570元、新疆538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排序為第27位。農民收入水平低,一方面是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文化程度不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低所致;另一方面是城鎮化率低、吸納農村人口能力差、帶動農民增收作用不明顯所導致。農民收入水平低必然造成農村購買力不強,對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作用不明顯。陜西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關鍵陜西結合發展實際,推進城鎮化要以《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為引領,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按照“建好西安、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的總體思路,加快關天經濟區核心區建設,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形成支撐和帶動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推進以43個重點縣城、31個重點示范鎮為核心的小城鎮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在具體推進中,要以規劃為引領,以保障性住房建設、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陜南陜北避災移民扶貧搬遷、重點縣城和重點示范鎮建設為抓手,優化城鎮佈局,加強城鎮規劃,擴大城鎮規模,完善城鎮功能,全面改善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升區域競爭力。在推動城鎮化的過程中,關鍵要把握以下幾點:——要強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理念首先要完善政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當前,陜西省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努力在城鄉規劃、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農村流動,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培育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或就近轉移就業;加快建立統籌城鄉的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其次要抓好城鄉一體化規劃。政府要加強規劃的管控,引導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各類保障性住房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目前全省83個縣市全部編制瞭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關鍵是要抓好落實,增強縣域內生發展動力。三是抓好試點。全省已啟動瞭43個重點縣城和31個重點鎮建設,要按照規劃要求紮實推進。按照模塊化規劃,在城鎮規劃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同時,大膽創新,形成有利於農民轉市民的體制機制,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要以項目為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十二五”期間,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六盤山等全國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全面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將在全省啟動和實施,這是推動全省城鎮化的強勁動力和產業支撐,必須緊抓機遇。一是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項目建設。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大以道路交通、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為主的基礎設施項目和以學校、醫院等為重點的公共設施項目建設,拉大城市骨架,增強城鎮功能。二是把保障性住房項目作為推動城鎮化的重要手段。第一,將保障房建設與棚戶區改造相結合,提高城市承載力。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對象相對比較廣,房型大小可以適應多層次的需要,20-60平方米,就地就近安置的餘地比較大。公共租賃房與城市棚改結合能極大地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穩定他們的居住場所,改善城市的服務,提高產業容量,也降低瞭城鎮化的成本。第二,把保障房與新區建設相結合。西咸新區在總體規劃時就安排10萬套保障房,僅2012年就開工2.8萬套,作為新區建設的先行項目,提升瞭新區城市功能,為招商引資、促進人口集聚創造良好環境。第三,將保障房建設與縣城建設、重點鎮建設、移民搬遷相結合,吸引農村人口進城落戶,促進城鎮化發展。如佛坪縣的保障性住房小區建成後可解決1000戶、約4000人進城落戶問題,新增城鎮人口數量將占該縣同期城鎮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有效帶動小城鎮建設。三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項目帶為重點,發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另外,在現代服務業及農業的發展中,我們也要註重相關大項目的建設,以項目為抓手,促進發展。——要善用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兩隻手”新時期加快推動城鎮化建設,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發揮陜西資源的潛力,有序有力共同推進。一是政府要轉變職能,強化服務意識,簡化和規范項目審批程序,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為社會資金參與城鎮建設提供良好的條件。二是要因地制宜,堅持規劃引領。各地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區位特點、人口規模、技術優勢、主導產業、資源條件,通盤考慮城鎮網絡體系、產業佈局、社會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要求,搞好城市近、中、長期發展規劃,實現城市發展有機更新,探索城市建設新模式。三是加大財政投入。各級政府必須通過財政的杠桿作用,把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劃和年度計劃,逐年增加投入。四是動員社會力量,發揮市場機制。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通過BOT、TOT、BT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建設和管理。對於城鎮供水、污水垃圾處理等經營性城鎮基礎設施,由政府統一監管,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要實現城市的精細化管理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瞭巨大的作用。同時,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一是公共設施投資不斷加大,而城市的服務功能卻相對不足。交通擁堵、停車困難、空氣污染等“城市病”在陜西一些地方有蔓延之勢。二是管理隊伍龐大,整體素質有瞭很大提升,但還存在粗放、效能低下問題,“臟、亂、差”現象在一些城市比較突出。三是在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農民變居民以及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等新情況,使得城市管理出現瞭很多不適應,甚至產生瞭一些管理盲區。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已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必須創新城鎮管理模式,理順管理機制,整合各類管理資源,實施精細化管理。各市縣要綜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資源,推進數字化管理的實施。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要求,逐步將數字化網格終端延伸到街道、社區,實現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使城市管理精細化達到更高水平。——通過推動新型城鎮化促進社會和諧當前,陜西省已進入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處於深刻轉型過程,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把實現社會和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推動新型城鎮化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合理開發和利用各類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註重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等。二是推動新型城鎮化要數量與質量並重。既要增加城鎮規模和數量,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又要註重城鎮化結構轉型,提升發展質量。三是推動新型城鎮化要突出以人為本。城鎮規劃建設中,要順應群眾宜居安康的需求,各類設施的佈局建設要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居住環境要優美舒適。要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等。同時,也要考慮現有城市居民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利益保護,防止城鎮中形成新的二元社會,促進社會和諧。

新聞來源http://new新店房屋汽車貸款s.hexun.com/2013-12-25/16088624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geosmrg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