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電改國際鏡鑒
2002年2月,國務院發佈瞭《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國發[2002]5號,下稱5號文),開啟瞭中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大幕。但時至今日,彼時確定的“廠網分離、輸配分離、主輔分離、競價上網”等改革目標僅第一項基本實現。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傢基本完成瞭電力體制改革。基本思路是對發電、輸電、調度、售電垂直一體的傳統電力體制進行切割。除在發電環節實現競爭之外,還成立瞭獨立開放的輸電公司和調度系統,並將售電環節剝離出來,建立競爭性的電力交易市場。電力市場化改革是世界性難題。改革中既有電價下降、效率提升的成功案例,也有電力市場失衡,大面積停電的慘痛教訓。總結電改的國際經驗,或可為中國新一輪電改提供鏡鑒。政府推進是關鍵“先立法,後改革”是各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通行做法。依法改革,目標明確,有章可循,可以克服改革的隨意性,減少改革的風險。電改立法完成後,在各國政府的主導下,改革逐步在各領域展開。在諸多進行電力體制改革的國傢中,俄羅斯的電力工業體制和中國最為相近。改革前,俄羅斯統一電力公司(RAO)是俄電力工業中的巨無霸,其角色與此前中國國傢電力公司相似。2000年俄政府準備推行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但由於電改牽扯的利益太廣,在改革方案的論證階段,俄政府高層、電力公司和經濟學傢之間爆發瞭激烈爭論。在此情況下,俄總統普京決定親自掛帥電改。2001年1月,普京組建瞭 “電力行業改革工作小組”,小組成員來自不同單位,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5月,改革草案即告出臺。年底,俄政府提交瞭改革時間表。2003年,普京簽署瞭五項法案以拆分統一電力公司、放開電價、建立競爭性電力市場。2008年7月1日,統一電力公司壽終正寢。該公司旗下的火力發電資產被拆分為6傢電力批發公司和14傢區域發電公司,參與市場競爭;輸電資產中220千伏以上的骨幹電網由新成立的聯邦電網公司所有;區域配電公司成立負責電力零售業務,獨立的電力系統調度公司也宣告成立。2012年11月,俄總統普京簽署命令,又對俄聯邦電網公司和地方配電公司進行合並。俄政府稱,此舉是為瞭提升電力行業的效率。輸配合一完成後,發電側和售電側的競爭態勢並未改變,輸配電依然被視為自然壟斷領域受到嚴格監管,其收入由聯邦政府核定並監督。調整後,俄羅斯的輸配電網依然采取準許收入的模式,獨立的系統調度公司依然被保留,俄羅斯市場化的電改方向並未受到影響。中國電改基本上與俄羅斯同時起步,但十年蹉跎,進展緩慢。現行的《電力法》是1995年底頒佈的,嚴重滯後於現實,並非改革的法律依據,有些規章條文甚至會阻礙改革的推進。2002年“5號文”和2007年的“19號文”(國辦發[2007]19號,《關於‘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是目前改革可以依據的兩份綱領性文件。但這兩份文件並非法律法規,甚至不是行業條例,不具有法律法規的約束性。隨後的實踐證明,這兩份文件中大部分內容流於形式,未被落實。綜合各國經驗來看,政府始終是改革的主導力量,隻有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相關改革法案才能落到實處。但在中國,過去十年經濟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發展,低電價是主要支撐因素之一。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手段之一,電力的商品屬性被摒棄,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被鎖死。電力市場無法形成,以致煤電矛盾愈演愈烈,電荒頻發,火電投資連年下降,改革不進反退。電網定位有共識電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電網公司在整個電力工業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所有致力於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國傢必須回答的問題,因為這直接牽扯到電力工業發、輸、配、售四大環節之間的關系。由於發電和售電並不具有自然壟斷的性質,因此大多數國傢在推行電力改革的過程中均開放瞭這兩個領域的競爭,但輸電和配電是否分離卻存在不同的路徑。無論是哪種模式,在大多數成功進行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國傢,電網的角色非常清晰——“一個獨立的,傳送電力的高速通道。”“隻有獨立的電網,才能在兩側形成充分的競爭,進而組織起有效的電力市場”,“改革即便要保有輸、配一體化模式,也應該對壟斷部門進行嚴格的監管,以引導其向公用基礎性方面發展。”國傢電監會負責電力監管方面的人士在接受《財經》(博客,微博)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確定電網公司的收益?世界電改經驗顯示采用“成本+收益”的模式最為合理。在這種模式下,處於自然壟斷地位的電網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不如競爭行業高,但常年穩定,這對於現金流充沛、實力強勁的投資者十分有吸引力。2012年11月,中國國傢電網公司(下稱國網)以5.24億美元的價格贏得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電聯公司所持南澳輸電網公司ElectraNet 41.4%的股權。國網在澳大利亞采取的是和國內完全不同的兩種盈利模式。在澳大利亞,電網企業的收益模式為“成本+收益”。電網投資者憑借其輸電資產所獲得收入總稱為監管收入。監管收入由折舊費用、運維費用、稅費、資產收益和運營激勵五部分構成。其中前三者為成本,後兩者為收益。澳大利亞能源監管委員會(AER)根據核算出的數據將成本和收益按年發放給輸電公司。其中,資產收益率部分由AER確定,通常比銀行利率略高。在此模式下,電網的收入和輸電量無關,供需雙方直接對話交易,協議簽訂後,電量通過電網傳輸。國網成為南澳項目的投資方之後,可以通過內部結構調整,降低折舊、運維費用等成本;通過必要的財務手段和提升供電可靠性獲得較高的資產回報率和運營激勵,進而獲得利潤。電力監管無特區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內容。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中國也按照國際通行的方法,設立電力監管委員會。在此前的體制下,發改委和電監會均可對電力工業行使管理權,但電監會缺乏具體的監管手段,無力推動電力市場的形成,又在關鍵的電價方面無發言權,處於邊緣化地位。國傢電監會前副主席邵秉仁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感嘆,“沒有市場,何來監管?”2013年,中國進行新一輪大部制改革,電監會被撤銷,並入國傢能源局。雙層監管在國際上並非沒有成功的經驗。英國國傢電網公司董事長John Parker告訴《財經》記者,在英國的電力監管體系中,政府機構主要在宏觀層面負責規劃電力發展和制定相關法規、政策。而具體價格監管和準入許可均由天然氣與電力市場辦公室(OFGEM)負責執行。宏觀調節與微觀監管分工明確,相互獨立,互為補充。從整體上看,各國電力監管體制改革的總趨勢是放松對競爭環節(發售環節)的管制,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中的基礎性作用,而對壟斷環節(輸配環節),則加大監管力度,防止壟斷企業隨意擴張。在世界電力改革的進程中,並不乏監管方制衡壟斷企業,迫使其做出改變的例子。法國是少數改革後仍保持垂直一體化模式國傢的代表,由政府100%控股的法國電力公司(EDF)負責管理全國的發電、輸電和配電業務,在電力市場上形成瞭單一買方的格局。選擇這樣的模式緣於法國70%以上的電力源自核電,將這些敏感且頗具戰略意義的核電站交給私人經營是否可行,多數法國人持懷疑態度。但在歐盟的強大壓力下,法國最終還是在2000年2月出臺瞭“新電力法”,明確要求EDF將發、輸、配三大資產賬目分開,獨立核算。其中,輸電資產成立子公司法國電網公司(RTE),專職負責電網運營和電力調度,其總裁由法國工業部長直接任命,並向法國國傢能源監管委員會(CRE)匯報。由於RTE是高度壟斷企業,受到瞭法國監管當局的嚴格監管,其運行的最終目的就是保證各電廠公平地接入電網,供需雙方可以通過期貨或者分包商建立關系,自由買賣。電網則以輸電量為基數收取過網費,過網費的標準由國傢法律規定統一測算確定。電力市場須平衡建立有效電力市場是改革的核心目標。與傳統的壟斷電力系統相比,電力市場具有開放性和競爭性的特點,用戶擁有自由選擇供電商的權利。在成熟的電力市場中,用戶的參與和自主選擇不僅可以在售電領域形成競爭,同時還能傳導至發電側,引導資源優化配置。英國電力市場化改革之初,實行的是單一買方的電力庫(POOL)模式:發電商賣電給電力庫,電力庫賣電給供電商,所有的電廠都必須加入電力庫,形成全國統一的交易市場。電力庫的模式在初期促進瞭英格蘭和北愛爾蘭電力市場的發展,成為世界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典范,至今仍然為許多國傢效仿。不過,電力庫模式在英國發展到後期,弊端逐漸顯現。在該模式下,定價依據主要取決於發電商的報價,用戶的選擇權未得到充分的強調,而英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發電商集中度較高,容易形成事實上的“賣方市場”,大型發電集團有能力對電價形成操縱。2001年3月,英國方面開始對電力庫模式進行優化升級。新的電力交易系統NETA(New Electricity Trading Arrangements)誕生。NETA系統一方面引人發電商和用戶直接見面的雙邊合同交易,用戶選擇權得到重視,同時也遏制瞭潛在的壟斷行為。世界電力市場化改革中也有慘痛教訓,美國加州電力危機就是忽視用戶作用的反面案例。改革之初,加州政府為瞭提升公眾對改革的信任度,對零售電價進行瞭嚴格限制,但同時卻放開瞭對批發電價的管制。這套方案割裂瞭發電側和用戶側的價格聯動機制。與此同時,發電投資受到政治社會因素抑制以及美國用電負荷增長超出預期,這兩大因素已為電力危機埋下伏筆。2000年夏,加州開始出現發電供應不足,發電公司進而哄抬批發電價,而零售價格又被凍結,處於夾縫中的配電公司入不敷出,瀕於破產。從2001年1月到5月,加州共發生瞭五次大范圍的停電,但即使最嚴重的那次停電,電力缺口也隻有30萬KW,這在5000萬KW加州電力系統總容量中隻是很小一部分。後來的研究者指出,如果這部分用戶能夠及時做出反應,停止用電4個小時,大停電即可避免。目前的中國電力市場存在著同樣的隱患,零售電價被嚴格管制,用戶的主體地位被忽略,不能反映正確的供求關系,因而無法導出一個正確有效的電力市場。長期緊張的煤電關系使得電荒頻現,火電投資遭到抑制,早在2012年初就有地方電監辦人士警告:長此以往,硬缺電有重來的危險。var page_navigati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age_navigation');if(page_navigation){ var nav_links = page_navigation.getElementsByTagName('a'); var nav_length = nav_links.length;//正文頁導航加突發新聞 if(nav_length == 2){ var emergency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emergency.style.position = 'relative';emergency.innerHTML = '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03-25/152454726.html信用貸款房貸刊登任何問題免費諮詢
宜蘭縣汽車融資
電改國際鏡鑒
2002年2月,國務院發佈瞭《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國發[2002]5號,下稱5號文),開啟瞭中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大幕。但時至今日,彼時確定的“廠網分離、輸配分離、主輔分離、競價上網”等改革目標僅第一項基本實現。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傢基本完成瞭電力體制改革。基本思路是對發電、輸電、調度、售電垂直一體的傳統電力體制進行切割。除在發電環節實現競爭之外,還成立瞭獨立開放的輸電公司和調度系統,並將售電環節剝離出來,建立競爭性的電力交易市場。電力市場化改革是世界性難題。改革中既有電價下降、效率提升的成功案例,也有電力市場失衡,大面積停電的慘痛教訓。總結電改的國際經驗,或可為中國新一輪電改提供鏡鑒。政府推進是關鍵“先立法,後改革”是各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通行做法。依法改革,目標明確,有章可循,可以克服改革的隨意性,減少改革的風險。電改立法完成後,在各國政府的主導下,改革逐步在各領域展開。在諸多進行電力體制改革的國傢中,俄羅斯的電力工業體制和中國最為相近。改革前,俄羅斯統一電力公司(RAO)是俄電力工業中的巨無霸,其角色與此前中國國傢電力公司相似。2000年俄政府準備推行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但由於電改牽扯的利益太廣,在改革方案的論證階段,俄政府高層、電力公司和經濟學傢之間爆發瞭激烈爭論。在此情況下,俄總統普京決定親自掛帥電改。2001年1月,普京組建瞭 “電力行業改革工作小組”,小組成員來自不同單位,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5月,改革草案即告出臺。年底,俄政府提交瞭改革時間表。2003年,普京簽署瞭五項法案以拆分統一電力公司、放開電價、建立競爭性電力市場。2008年7月1日,統一電力公司壽終正寢。該公司旗下的火力發電資產被拆分為6傢電力批發公司和14傢區域發電公司,參與市場競爭;輸電資產中220千伏以上的骨幹電網由新成立的聯邦電網公司所有;區域配電公司成立負責電力零售業務,獨立的電力系統調度公司也宣告成立。2012年11月,俄總統普京簽署命令,又對俄聯邦電網公司和地方配電公司進行合並。俄政府稱,此舉是為瞭提升電力行業的效率。輸配合一完成後,發電側和售電側的競爭態勢並未改變,輸配電依然被視為自然壟斷領域受到嚴格監管,其收入由聯邦政府核定並監督。調整後,俄羅斯的輸配電網依然采取準許收入的模式,獨立的系統調度公司依然被保留,俄羅斯市場化的電改方向並未受到影響。中國電改基本上與俄羅斯同時起步,但十年蹉跎,進展緩慢。現行的《電力法》是1995年底頒佈的,嚴重滯後於現實,並非改革的法律依據,有些規章條文甚至會阻礙改革的推進。2002年“5號文”和2007年的“19號文”(國辦發[2007]19號,《關於‘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是目前改革可以依據的兩份綱領性文件。但這兩份文件並非法律法規,甚至不是行業條例,不具有法律法規的約束性。隨後的實踐證明,這兩份文件中大部分內容流於形式,未被落實。綜合各國經驗來看,政府始終是改革的主導力量,隻有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相關改革法案才能落到實處。但在中國,過去十年經濟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發展,低電價是主要支撐因素之一。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手段之一,電力的商品屬性被摒棄,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被鎖死。電力市場無法形成,以致煤電矛盾愈演愈烈,電荒頻發,火電投資連年下降,改革不進反退。電網定位有共識電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電網公司在整個電力工業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所有致力於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國傢必須回答的問題,因為這直接牽扯到電力工業發、輸、配、售四大環節之間的關系。由於發電和售電並不具有自然壟斷的性質,因此大多數國傢在推行電力改革的過程中均開放瞭這兩個領域的競爭,但輸電和配電是否分離卻存在不同的路徑。無論是哪種模式,在大多數成功進行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國傢,電網的角色非常清晰——“一個獨立的,傳送電力的高速通道。”“隻有獨立的電網,才能在兩側形成充分的競爭,進而組織起有效的電力市場”,“改革即便要保有輸、配一體化模式,也應該對壟斷部門進行嚴格的監管,以引導其向公用基礎性方面發展。”國傢電監會負責電力監管方面的人士在接受《財經》(博客,微博)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確定電網公司的收益?世界電改經驗顯示采用“成本+收益”的模式最為合理。在這種模式下,處於自然壟斷地位的電網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不如競爭行業高,但常年穩定,這對於現金流充沛、實力強勁的投資者十分有吸引力。2012年11月,中國國傢電網公司(下稱國網)以5.24億美元的價格贏得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電聯公司所持南澳輸電網公司ElectraNet 41.4%的股權。國網在澳大利亞采取的是和國內完全不同的兩種盈利模式。在澳大利亞,電網企業的收益模式為“成本+收益”。電網投資者憑借其輸電資產所獲得收入總稱為監管收入。監管收入由折舊費用、運維費用、稅費、資產收益和運營激勵五部分構成。其中前三者為成本,後兩者為收益。澳大利亞能源監管委員會(AER)根據核算出的數據將成本和收益按年發放給輸電公司。其中,資產收益率部分由AER確定,通常比銀行利率略高。在此模式下,電網的收入和輸電量無關,供需雙方直接對話交易,協議簽訂後,電量通過電網傳輸。國網成為南澳項目的投資方之後,可以通過內部結構調整,降低折舊、運維費用等成本;通過必要的財務手段和提升供電可靠性獲得較高的資產回報率和運營激勵,進而獲得利潤。電力監管無特區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內容。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中國也按照國際通行的方法,設立電力監管委員會。在此前的體制下,發改委和電監會均可對電力工業行使管理權,但電監會缺乏具體的監管手段,無力推動電力市場的形成,又在關鍵的電價方面無發言權,處於邊緣化地位。國傢電監會前副主席邵秉仁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感嘆,“沒有市場,何來監管?”2013年,中國進行新一輪大部制改革,電監會被撤銷,並入國傢能源局。雙層監管在國際上並非沒有成功的經驗。英國國傢電網公司董事長John Parker告訴《財經》記者,在英國的電力監管體系中,政府機構主要在宏觀層面負責規劃電力發展和制定相關法規、政策。而具體價格監管和準入許可均由天然氣與電力市場辦公室(OFGEM)負責執行。宏觀調節與微觀監管分工明確,相互獨立,互為補充。從整體上看,各國電力監管體制改革的總趨勢是放松對競爭環節(發售環節)的管制,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中的基礎性作用,而對壟斷環節(輸配環節),則加大監管力度,防止壟斷企業隨意擴張。在世界電力改革的進程中,並不乏監管方制衡壟斷企業,迫使其做出改變的例子。法國是少數改革後仍保持垂直一體化模式國傢的代表,由政府100%控股的法國電力公司(EDF)負責管理全國的發電、輸電和配電業務,在電力市場上形成瞭單一買方的格局。選擇這樣的模式緣於法國70%以上的電力源自核電,將這些敏感且頗具戰略意義的核電站交給私人經營是否可行,多數法國人持懷疑態度。但在歐盟的強大壓力下,法國最終還是在2000年2月出臺瞭“新電力法”,明確要求EDF將發、輸、配三大資產賬目分開,獨立核算。其中,輸電資產成立子公司法國電網公司(RTE),專職負責電網運營和電力調度,其總裁由法國工業部長直接任命,並向法國國傢能源監管委員會(CRE)匯報。由於RTE是高度壟斷企業,受到瞭法國監管當局的嚴格監管,其運行的最終目的就是保證各電廠公平地接入電網,供需雙方可以通過期貨或者分包商建立關系,自由買賣。電網則以輸電量為基數收取過網費,過網費的標準由國傢法律規定統一測算確定。電力市場須平衡建立有效電力市場是改革的核心目標。與傳統的壟斷電力系統相比,電力市場具有開放性和競爭性的特點,用戶擁有自由選擇供電商的權利。在成熟的電力市場中,用戶的參與和自主選擇不僅可以在售電領域形成競爭,同時還能傳導至發電側,引導資源優化配置。英國電力市場化改革之初,實行的是單一買方的電力庫(POOL)模式:發電商賣電給電力庫,電力庫賣電給供電商,所有的電廠都必須加入電力庫,形成全國統一的交易市場。電力庫的模式在初期促進瞭英格蘭和北愛爾蘭電力市場的發展,成為世界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典范,至今仍然為許多國傢效仿。不過,電力庫模式在英國發展到後期,弊端逐漸顯現。在該模式下,定價依據主要取決於發電商的報價,用戶的選擇權未得到充分的強調,而英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發電商集中度較高,容易形成事實上的“賣方市場”,大型發電集團有能力對電價形成操縱。2001年3月,英國方面開始對電力庫模式進行優化升級。新的電力交易系統NETA(New Electricity Trading Arrangements)誕生。NETA系統一方面引人發電商和用戶直接見面的雙邊合同交易,用戶選擇權得到重視,同時也遏制瞭潛在的壟斷行為。世界電力市場化改革中也有慘痛教訓,美國加州電力危機就是忽視用戶作用的反面案例。改革之初,加州政府為瞭提升公眾對改革的信任度,對零售電價進行瞭嚴格限制,但同時卻放開瞭對批發電價的管制。這套方案割裂瞭發電側和用戶側的價格聯動機制。與此同時,發電投資受到政治社會因素抑制以及美國用電負荷增長超出預期,這兩大因素已為電力危機埋下伏筆。2000年夏,加州開始出現發電供應不足,發電公司進而哄抬批發電價,而零售價格又被凍結,處於夾縫中的配電公司入不敷出,瀕於破產。從2001年1月到5月,加州共發生瞭五次大范圍的停電,但即使最嚴重的那次停電,電力缺口也隻有30萬KW,這在5000萬KW加州電力系統總容量中隻是很小一部分。後來的研究者指出,如果這部分用戶能夠及時做出反應,停止用電4個小時,大停電即可避免。目前的中國電力市場存在著同樣的隱患,零售電價被嚴格管制,用戶的主體地位被忽略,不能反映正確的供求關系,因而無法導出一個正確有效的電力市場。長期緊張的煤電關系使得電荒頻現,火電投資遭到抑制,早在2012年初就有地方電監辦人士警告:長此以往,硬缺電有重來的危險。var page_navigati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age_navigation');if(page_navigation){ var nav_links = page_navigation.getElementsByTagName('a'); var nav_length = nav_links.length;//正文頁導航加突發新聞 if(nav_length == 2){ var emergency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emergency.style.position = 'relative';emergency.innerHTML = '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03-25/152454726.html信用貸款房貸刊登任何問題免費諮詢
宜蘭縣汽車融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